English

艰难出英才

2000-03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李锐 我有话说

1938年夏,著名的少年儿童团体——新安旅行团,8月初从武汉分批来到长沙,停留的时间较长,我同他们的工作来往较多。记得他们住在城东郊韭菜园孤儿院内,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,大家一律睡通铺,生活完全由孩子们自理,大的帮小的,老团员帮新团员,团结友爱,真是亲如一家人,每天工作和学习安排得很紧凑,井井有条。团中唯一年纪稍大的人即顾问汪达之,是陶行知“生活教育”理论的忠诚实践者。汪像父亲一样关怀每个孩子的成长,小团员叫他“汪爸爸”,其实他当时并未结婚。1952年,新安旅行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宣告结束,它的成员转向国家各个部门,成为得力的干部。

新旅在长沙停留的时间不长,但通过演出文艺节目、开演讲会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,给当时长沙的青年、文化各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,对当地的救亡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“长沙大火”后,新旅去了桂林。在长沙时,这群孩子给我印象深的还有东北少年范政,只有12岁,他多才多艺,能歌善舞,还会写文章,口才也好。

新安旅行团成立于1935年。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,又将魔掌伸向华北。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实行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反动政策,围追堵截正在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,中国处于内忧外患,生死存亡的关头。就在这时,江苏省淮安县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,在汪达之的率领下,毅然成立了新安旅行团,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举。他们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:“唤起民众,共赴国难”,同时,到“社会”这所“大学校”中去学习。就这样,14位小朋友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,背起行装,走出校门,运用演讲、电影、歌咏、话剧、舞蹈、绘画等形式到全国各地去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,1935年10月10日出发,先到南京,后去安徽、上海、浙江,1937年初到北平,去绥远前线,转甘肃、陕西,1938年6月到武汉。所到之处,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重重阻挠,但得到各界进步人士和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。孩子们的赤诚爱国之心,不仅激励了青年学生和广大工农兵群众,就连国民党政府中的一些高级官员和爱国将领也为之感动。他们的活动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,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贡献。1941年“皖南事变”以后,由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新旅的迫害,他们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秘密转移到华中新四军抗日根据地,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少年儿童的工作,成员最后发展至450余人。

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的吕星斗同志,经历了10年之久,曾沿新旅足迹,四下江南,一上西北,走访了70多位有关人士,收集、研究新安旅行团17年活动的事迹和资料,以新安旅行团为原型,创作了一部纪实性历史小说《烽火奇旅》,这对于发扬新旅精神,必将起到更大的作用。

(本文为《烽火奇旅》序,吕星斗著,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。)

《蹦蹦的故事》,曦曦著,华文出版社出版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,影视剧的降格?

[值班总编推荐] 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... ...

[值班总编推荐]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